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十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曰小弟,犹言幼弟也。《楞严经》:“阿难向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 称人曰大弟,见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聊与大弟陈其苦怀。”注以为“合是中表昆弟”。吴鲁肃称吕蒙曰大弟,蒙称肃曰大兄,见司马徽《江表传》。徐孝穆《报尹义尚书》亦云:“岂与大弟同年而语?”

    令郎 某郎 令坦

    称人子曰令郎。见《焦仲卿妻》诗:“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郎,盖郎君之省。《邵氏闻见录》:“王晋公祐云:‘某不做相,儿子二郎必做。’”二郎者,文正公旦也。俗以排行呼子曰几郎,亦有出。称人婿曰令坦,盖取右军坦腹东床之事。此犹以《诗·伐柯》而称行媒曰作伐,俱不可通。

    姆姆 婶婶

    娣姒相谓曰姆姆婶婶。案,吕东莱《紫薇杂记》:“吕氏母母受婶房婢拜,婶见母母房婢拜,即答。”母母即姆姆。 则宋时有此称。《正字通》:“今俗弟妻谓夫之嫂曰姆,呼叔母曰婶,叔母当作叔妇。 父之弟妇亦曰婶。”姪呼伯叔母曰大姆婶婶,盖从母之称。 《辍耕录》云:“婶妗字,非古吴音,世母合而为婶,舅母合而为妗耳。”按,王定国《随手杂录》有云:“郡君李氏,余婶也。”则宋已有此称。吴处厚《青箱杂记》:“岭南俗以母为婶,有民韦庶女名睡娘,奏案即呼庶作父睡,妻作婶睡。”

    姐姐 姼姼

    女兄曰姐,又曰姐姐,起于赵宋。吴曾《漫录》云:“近世称女兄为姐,盖尊之也。”《正字通》:“文言之曰姊,质言之曰姐。”近刻《太白集·秦女休行》:“何惭聂政姐。”又,《寄东鲁二稚子》诗:“小儿名伯禽,与姐亦齐肩。”此讹“姊”为“姐”字也。《说文》:“蜀人呼母曰姐。”此犹北齐太子呼生母为姊姊、宋呼嫡母曰大姊姊也。 父之姊妹呼曰姼姼。案,《汉书·西域叙传》:“姼姼公主乃女乌孙。”注:“姼,音题,好女也。”郭璞《方言》注音“多”,今俗从此音。《方言》:“南楚谓妇考曰父姼,妇妣曰母姼。”

    娘子

    妻曰娘子,“子”字当是语助,如称日为日子之类。《韩非子》:“郑县卜子令妻为袴,曰象吾故袴,妻子因毁新如旧。”杜诗“结发为妻子”是也。若平阳公主及柴绍妻之娘子军、退之《祭周氏二十娘子》、花蕊《宫词》“诸院各分娘子位”,皆泛指女人言。 又,司马温公《书仪》云:“古人谓父为阿郎,母为娘子。故刘岳《书仪》上父母称‘阿郎娘子’。后奴婢尊其主如父母,故亦谓之‘阿郎娘子’。”此又一例。今无之。阿郎,今以称人之子。

    老婆

    妻又称老婆。按,《传灯录》:“大愚曰:‘黄蘖与么老婆心切。’”又,“普化云:‘河阳新妇子,木塔老婆禅。’”本为老妇人之称。

    妻舅 内兄弟

    妻兄弟曰舅,他无所见,惟《楚策》:“朱英谓考烈王曰:‘李园不治国王之舅也。’”案,园于考烈为妻兄。东坡《与蒲持正书》:“千乘姪屡言大舅全不作活计,欲老弟苦劝公。”末云:“纵不以鄙言为然,且看公亡甥面上,少留意也。”详语意似以妻兄为舅。亡甥盖自指其子,千乘姪乃妻姪也。 若昌黎《柳子厚墓志》所云“舅弟卢遵”,乃母舅之子。山谷作《李摅字说》云:“予既字舅弟李摅曰安诗。”又,《灵龟泉》诗云:“舅弟妙学古。”自注:“舅弟,李德叟。”皆谓舅之子。山谷母,李公择姊也。或称妻弟曰舅弟,殊谬。 近人笔札称妻兄弟曰内兄弟,亦非古。所谓内兄弟,指舅之子也。姑之子则曰外兄弟。然《颜鲁公家庙碑》云:“昭甫工篆籀,与内弟殷仲容齐名。”下叙“昭甫子惟贞,云少孤,育舅殷仲容氏”云云,是以妻弟为内弟矣。明张司直寅序《岁寒居集》有“内伯父”、“内兄”之称。李于鳞文称妻弟左国玑曰内弟,为虞山名家所嗤,不知鲁公已有之。

    连襟

    姊妹之夫曰连襟。见宋马永卿《懒真子录》:“江北人呼连袂亦曰连襟。”《正字通》谓:“今俗曰连襟,未的。”连袂之称,亦起于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云:“仁宗时,驸马柴公宗庆与驸马李公宗遵勗连袂。”陈氏《类书》:“范文正与郑戩并娶李参政女,时称连袂。”

    姑夫 姨夫 姊夫

    《南史·范云传》:“六岁时,依姑夫袁叔明读书。”“姑夫”之称见此。《周书·王褒传》亦云:“国子祭酒萧子云,褒之姑夫。”姨夫,见颜之推《勉学篇》,云:“思鲁等姨夫彭城刘灵,尝与吾坐。”王志坚《表异录》云:“袁聿修为姨丈人崔休所知赏。”盖今之姨夫也。 又云:“东莞臧逢世就姊夫刘缓乞客刺书翰纸末,手写《汉书》。”晋张敏《头责秦子羽》文云:“子羽虽有姊夫之尊。”《宋书·顾觊之传》:“高祖谦,晋陆机姊夫。”

    阿姨

    妻妹曰阿姨。案,王献之帖:“不审阿姨所患得差否?”似谓母姨。乐天《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唐秦国夫人曰:“岂有天子阿姨无钱用耶?”此则为妻姊妹矣。

    两姨甥

    姊妹相呼其子曰甥,人称之为两姨甥。按,杜氏《通典》引颜延之说云:“从母有母名,则姊妹之子不可言甥。”雷次宗以为“甥”字有“男”,见不及从母。然韦昭注《国语》云:“姊妹之子曰甥。”则三国时已然。《晋语》:“司空季子曰:‘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彭,彤鱼氏之甥也。’”韦注:“方雷,西陵氏之姓。《帝系》云:黄帝取于西陵氏之子曰累祖,实生青阳。雷、累同。”

    外甥

    《后汉·刘表传》:“外甥张允。”又,《袁绍传》:“外甥高幹。”开元十八年吐蕃《请和表》云:“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云:“外甥终不敢先违盟誓。”杜诗“西戎外甥国”用此。太白有《送外甥郑藩从军》诗。 亦可作“外生”。刘氏《世说注》引《卫玠别传》云:“王济,玠之舅,尝云:‘昨日吾与外生共坐,若明珠之在侧。’”唐戴叔伦有《抚州对吏后送外生宋垓归饶州呈上姊夫》诗。

    表弟兄 表叔

    姑舅昆弟曰表弟兄。案,李肇《国史补》:“李衮善歌,崔昭入朝,密载之。绐言表弟,顷命酒,曰:‘欲请表弟歌。’”老杜《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诗:“他乡惟表弟。”东坡有《闻程正辅表兄将至》诗。又,《赠表弟程德孺生日》诗:“长身自昔传甥舅,寿骨遥知是弟兄。”坡公母,程氏也。盖“表”有外义,表弟即外弟。司马温公《日录》云:“东坡有表弟,与坡不协。”  表叔,见吕东莱《(董)〔童〕蒙训》:“张戩与弟载,二程之表叔也。”表姪,可称外姪,山谷弟知命有《次韵外姪李光祖》诗,云:“外家未觉风流远。”知命母,李公择之姊。光祖,盖公择孙也。诗附《山谷内集》。

    外家

    妻家曰外家。山谷《黄氏二室墓志》用之:“二公未尝求索于外家。”按,《周礼》郑注:“姻谓亲外族。”贾疏:“外族,母妻族也。”则母妻党皆可称外家。《汉·窦婴田蚡传》:“上曰:‘俱外家。’”案,窦系祖母,田为母族也。《尔雅》:“妻父曰外舅,妻母曰外姑。”是亦可称外家。 古人多以母家为外家。如《汉·孝元后传》:“成帝云:‘外家何甘乐祸败?’”《王夫人悼后传》:“上即位,数遣使者求外家。”《赵后传》:“昭仪言若外家也。”《后汉·王符传》:“安定俗鄙庶孽,而符无外家,为乡人所轻。”山谷嘲其子小德诗:“解著《潜夫论》,不妨无外家。”用此。 袁宏《后汉纪》:“司马太后诏曰:‘见外家车如流水马如龙。’”《隋文帝纪》:“外家吕氏甚微,后访求,知是舅家。”张湛《列子序》亦云“少游外家舅始周”云云。

    媳妇 新妇

    子妇曰媳妇。案,庆元中,龚大雅《义井题记》有“亡男媳妇诸名氏”,则宋已有此称,盖以子息之妇而加“女”作“媳”也。《魏志·曹植传》:“大发士息,前后三送。”注:“言士卒子息也。”《国策》:“老臣贱息舒祺。”注:“息,生息也。” 吕云孚《六书辨正》:“成祖谓仁孝后有‘媳妇儿好’之语。”《归震川集》亦间用“媳”字。若《元·成宗纪》:“命完泽征八百媳妇国。”此则边土妇女之通称。 新妇之名,始见《吕氏春秋》:“白圭云:‘有新娶妇者,竖子操蕉火而钜,新妇曰:“蕉火大钜。”’云云。惠子曰:‘何事比我于新妇?’”王彦辅《麈史》以为今人称子妇曰新妇,本此。《国策》亦有“卫人迎新妇”之文,本为新聚时之称,后遂至老仍此称矣。 晋时妇人自称亦曰新妇,如“新妇得配参军”、“以小郎属新妇,不以新妇属小郎”是也。逋翁《弃妇词》:“新妇初来时。”亦是。○又宋陈恭公呼弟妇为六新妇,见《容斋随笔》。

    妾曰小

    《邶风·柏舟篇》:“愠于群小。”《集注》:“谓众妾也。”今俗号妾为“小”,盖本此;又以“小”之名而谓妻曰大。又称“小星”,亦取之《诗》。

    女曰囡

    女儿曰囡,音如曩。按,《集韵》“囡”与“ ”同,《说文》“ ”音昵立切,“私取物缩藏之”。则音义皆非。《明史·选举志》云:“吴人以生女为囡。”万历戊子申相国婿李鸿闱卷用“囡”字中式,为吏部郎高桂所参,时有“李阿囡”之称。吕石香云孚《六书辨正》云:“吴中呼女儿为囡,音近‘娜’,当是‘娜’字之讹。”是其称始于明初。

    姪曰孙 姪女

    乡野呼兄弟之子曰孙。案,《汉书》:“乌程男子孙常与弟烈之子争讼,掾吏议曰:‘烈儿遭饥,赖常升合,长大成人,而更争讼,非顺孙也。’”则此称古有之。 “姪”字本对姑而言,雷次宗所云“姪字有‘女’,明不及伯叔”,是也。《尔雅》:“女子谓晜弟之子为姪。”《左传》:“姪其从姑。”皆对姑称姪。然《吕氏春秋》谓:“黎丘部有奇鬼,喜效人之子姪昆弟之状。”阎百诗谓:“先秦已称兄弟之子曰姪。”案,《公羊传》亦以兄弟之子为姪。《颜氏家训》谓:“晋宋已来,始呼叔姪。”非是。姪,《唐韵》:“音咥,徒结切。”《释名》:“姪,迭也,更迭进御也。古之贵者,嫁女必以姪娣从。”  《柳州集》有《小姪女墓砖记》。“姪女”字见此。一本“女”下有“子”字。

    夫兄曰伯

    古称夫兄曰兄公,见《尔雅·释亲》。一作妐。 俗称为伯,盖从其子之称。按,《容斋随笔》“庆历中,陈恭公为相,弟妇语云:‘三舅荷伯伯提挈,极喜’”云云。又,陶岳《五代史补》:“李涛弟澣娶妇,窦出参涛,涛答拜,澣曰:‘新妇参阿伯,岂有答礼?’”是宋时已然。张淏《云谷卧余》云:“《尔雅》称夫之弟为叔,则夫之兄亦可为伯。”

    堂兄弟

    从兄弟曰堂兄弟,见《明会典》:“永乐元年冬,军职继绝,不论堂兄,并袭。”亦见郑晓《今言》。堂谓同堂也。《北史·蠕蠕传》云:“彼人已立主,是阿那瓌同堂兄弟。”今俗有嫡堂、从堂之称,非是。

    夫死哭曰天

    潘岳《寡妇赋序》:“适人而所天又殒。”李善引《左传》注云:“妇人在室则父天,出则夫天。”《丧服传》曰:“父者子之天,夫者妇之天。”案,蔡邕《女赋》:“当三春之嘉月,将言归于所天。”安仁赋本之。俗夫死则哭天,生时则讳言之。  《左传》:“文姜哭而过市曰:‘天乎!’”此非指其夫也。古同辈亦可称天。汉弘农太守《与计吏赵壹书》曰:“宁当慢傲,加于所天。”注云:“敬壹,故谓为所天。”见《赵壹传》。

    ————————————————————————————————————————

    (1) 中华书局标点本《北史·恩幸传》:“穆提婆本姓骆,汉阳人也。父超,以谋叛伏法,提婆母陆令萱配入掖庭,提婆为奴。后主在襁褓中,令其鞠养,谓之乾阿嬭,呼姊姊,遂为胡太后昵爱。”作“干阿妳”。四库本作“干阿奶”。未有作“干阿妈”者。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