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北游錄紀聞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自北上。以褐賤。所聞寥寥也。而不敢自廢。輒耳屬一二。輦上貴人。其說翔藐塵壒之外。迂朽毋得望。至淵儒魁士。未始多值。間值之。而余顓蒙自怯。囁嚅久之。冒昧就質。僅在跬傾。懼其厭苦。手別心悵。餘則垣壁桯杌之是徇。余之憒憒。不其甚乎。然幸于燕而聞其略也。若錮我荒籬之下。禽籟蟲吟。聊足入耳。能傾隃糜之殘瀋乎哉。陋實余。不在游也。故紀聞。

    【吏部楹帖】 吏部堂聯。萬曆初。冢宰錢唐張瀚立。功名身外事。大就何妨。小就何妨。富貴眼前花。早開也得。晚開也得。

    【宋濂裔孫】 浦江宋濂。譴卒夔州。子孫因家焉。而故里仍有宋氏。今蔚州知州宋三傑。云其後。

    【湯若望】 大歐邏巴國人湯若望。今官太常寺卿。管欽天監印務。勑號通玄教師。其國作書。自左而右。衡視之。製繭紙潔白。表裏夾刷。其畫以胡桃油漬絹抹藍。或綠或黑。後加采焉。不用白地。其色易隱也。所畫天主像。用粗布。遠睇之。目光如注。近之則未之奇也。湯架上書頗富。醫方器具之法具備。有祕冊二本。專煉黃白之術。溧陽陳百史相國 【 名夏】 欲傳之不得也。崇禎甲申三月。京城陷。陳避天主堂。欲投繯。力沮之。湯又善縮銀。淬銀以藥。隨末碎。臨用鎔之。故有玻璃瓶。瑩然如水。忽現花。麗豔奪目。蓋煉花之精隱入之。值藥即榮也。鑄鑌鐵為刀。柔可繞指。揮之砉然有聲。他製頗多。不具述。

    【通政司參議】 通政司參議闕。大率以戶刑工部郎中陞。試日讀章疏一道。偉幹閎聲為貴。備上御門宣奏也。左右參議。一嘗外轉。一嘗內轉。時人語曰。一死一活。

    【人梟】 崇禎時。寧海諸生包君祿。失其名。家頗裕。其子年始壯。好飲博。嘗道中毆父。死。食其腦。土人執送熊太守。太守拷問。曰。吾當時謂牛耳。不知父也。斃于杖下。

    【商文毅銀章】 淳安商文毅 【 輅】 。有憲宗皇帝所賜銀圖章。曰澹泊寧靜。今藏于家。其地九?邅迴。水各環護。 【 遂安馬揚明說。】

    【徵異】 先朝大內多奇物。濟寧楊太史士聰玉堂薈記曰。大內藏有瓜子。長五六寸。嘗述之吳駿公先生。先生曰。不止此。吾友某。親見大內一活蟻。修尺許。其狀可畏。不知所自產。又太倉太常王煙客 【 時敏】 云。友人某。于蜀中見竫人若干共籠。形不隃三寸。衣冠垂髯。聲啾啾如鳥雀。短于焦僥矣。

    【金龍池】 馬邑縣西北十里。洪濤山下。有水一泓。深不可測。嚴冬不冰。後魏以來。人傳池有二龍。時化為馬。一驪一黃。遇天陰晦。民間之馬遇之。生駒神駿。或有角。如鹿茸然。 【 馬邑縣志。】 洪濤山下。淵深無底。唐初有一馬。從池中躍出。里人驚怪。莫敢近之。馬每朝出。奔騰郊?。暮復投水中。以為常。尉遲恭往收之。從太宗征伐。翊成開創之功。後馬不知其所終。今曰金龍池。 【 雲中志。】 按鹿馬易形。秦人以罪趙高。而馮夢禎快雪堂集云。大同有馬似鹿者。抑洪濤山下所產。傳奇有尉遲敬德洗馬。則金龍池中事也。

    【透玲碑】 大同應州佛宮寺。相傳唐晉王墓上石。光明如鏡。照見人物。元季兵燹。止留二尺許。曰透玲碑。

    【王右軍遺墨】 東陽何氏宋太師□之後。所遺右軍書。若問淳熙還問之必還也。羲之頓首。字徑五寸。長幅。今存。義烏金公輝嘗見之。

    【沙河古墓】 沙河縣北陽村。有古墓志。蓋上書揚君墓。傍刻葬後一千七百年墓為張安所發。發者滅門。今石見存古廟前。而揚君履歷。已不可攷。 【 順德府志。】

    【黃侍中祠聯】 貴池黃侍中觀祠。聯曰。兩榜掄魁。毫端灑不盡義膽忠肝。想到江上勤王。獨往獨來天地黯。一門殉節。波影留得住貞魂烈魄。說起橋邊從事。同聲同氣鬼神驚。

    【攷經堂記】 三原冢宰王端毅 【 恕】 致政。潛心六經。作攷經堂記。略曰。攷經固當攷先儒之傳注。亦不可不以心攷之。其經如此。其傳如此。以心攷之不如此。則當闕之。不可以訛傳訛。以誤後學。且如易之文言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程傳以為乾始之道。能使庶類生成。天下蒙其美利。而不言所利者。蓋無所不利。非可以指名也。故贊其利之大。曰大矣哉。朱子本義以為始者。元而亨也。利天下者。利也。不言所利。大矣哉。貞也。今之學者。多不讀程傳而宗本義。如此章者。以吾心攷之。當以程傳為是。又如書之金作贖刑。蔡傳以為贖鞭扑之刑。以吾心攷之。鞭扑乃官府學校常用之輕刑。如何一一以金贖之。豈非贖老幼篤廢之不能受刑者乎。又如詩之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注以為上聳無枝曰喬。以吾心攷之。釋喬木之喬。固可如此遷就。釋喬岳亦可上聳無枝曰喬乎。喬字只可以高字訓。不可以上聳無枝釋之也。又如春秋。公羊、穀梁以尹氏卒為正卿。左氏以尹氏卒為君母。一以為男子。一以為婦人。學者將誰信乎。此攷經者固不可不用傳注。亦不可盡信傳注。要當以心攷之也。

    【海運新攷】 梁太宰夢龍海運新攷曰。海道里數。淮安府至安東縣九十里。安東縣至馬洛關五十里。馬洛關至蘆浦四十里。蘆浦至楊寨四十里。楊寨至白沙關二十里。白沙關至雲梯關二十里。雲梯關至淮河套六十里。淮河套至大海東州山百二十里。東州山至高公島三十里。高公島至鷹游山三十里。鷹游山至盧溝所十五里。盧溝所至青口六十里。青口至興莊五十里。興莊至東流所百里。東流所至濤落場三十里。濤落場至信陽場百二十里。信陽場至齋堂島四十里。齋堂島至靈山島九十里。靈山島至竹槎島五十里。竹槎島至浮島四十里。浮島至灣島六十里。灣島至鰲山管島三十里。管島至田橫島七十里。田橫島至欽島十里。欽島至青島百二十里。青島至海洋所灰島七里。灰島至炕兒島十八里。炕兒島至玄城島百二十里。玄城島至雙駝埠二十里。雙駝埠至寧津所八十里。寧津所至成山衛五十里。成山衛至青雞島六十里。青雞島至羅山所五十里。羅山所至威海衛四十里。威海衛至劉公島五十里。劉公島至寧海州七十里。寧海州至空空島五十里。空空島至奇山所三十里。奇山所至福山縣三十里。福山縣至登州新海口八十里。登州新海口至沙門島六十里。沙門島至桑島五十里。桑島至萊州(山母)屺島四十里。(山母)屺島至三山島八十里。三山島至芙蓉島五十里。芙蓉島至海倉百里。海倉至魚兒鋪十里。魚兒鋪至白浪河五十里。白浪河至八溝河五十里。八溝河至小清河二十里。小清河至清河五十里。清河至絲網口十里。絲網口至江坌河十里。江坌河至大口子四十里。大口子至大清河十里。大清河至唐頭寨十里。唐頭寨至小沙河五里。小沙河至渾水汪十五里。渾水汪至降河三十里。降河至久山河十里。久山河至大沙河二十里。大沙河至泊油河十五里。泊油河至套河十五里。套河至沙頭河十里。沙頭河至大頭河三十里。大頭河至桑句河三十里。桑句河至徐家溝十里。徐家溝至乞溝河七十里。乞溝河至大沽河二十里。大沽河至天津衛百五十里。天津衛至張家灣八十里。自淮安至張家灣海道水程。共三千三百九十里。

    海道灣泊。舟行停泊。宜在舊設墩上。晝樹旗幟。夜懸燈籠。以便趨集。嘗攷永樂間平江伯陳瑄督海運于靈山。建烽火臺。高三十餘丈。今宜師其意。多為標識云。

    由淮安起至信安場。 【 場東土民董氏門前。可泊舡二三百隻。】

    齋堂島。 【 屬諸城縣。在夏河所東南。水陸相去共約二十里。自鷹游山風利一晝夜到島後琵琶嘴。可泊舡二三百隻。濤落夾倉口、舊夏河等所。安東靈山一帶。近多徽、閩商販。】

    靈山島。 【 西離齋堂水路五十里。北離靈山衛水路四十里。屬膠州。風利由島北徑行。或阻風奔本島。或靈山衛前。可泊舡二百餘。】

    古鎮巡檢司。 【 由鎮南海邊行。或阻風在鎮西海王門前龍王溜處。可泊舡五百餘。】

    竹槎島。 【 屬膠州。在靈山衛東薛家島前。離靈山衛水路五十里。舡由島前行。或阻風。即奔北島。或薛家島前。可泊二三隻。】

    黃島。 【 商舡每泊此守風。可泊舡百十隻。】

    淮子口。 【 膠州城東。最險要。內多隱石。潮長石見。須轉南行。淮商熟路也。】

    陰島。 【 屬膠州。舡由島前行。潮退有旱路。內為民居。】

    麻灣。 【 西口通膠州。可泊舡。】

    福島。 【 一作浮。即墨縣南五十里顏武社地方。舡行島後。亦可泊。】

    淮口港。 【 鰲山衛。遇大潮。可泊四五十艘。】

    董家灣。 【 即墨縣南九十里。每三四月捕魚時。百筏叢集。灣前有石堈。須近裏二里開舡。】

    大管島。 【 即墨縣蕭旺社地方。距縣十里。島內外俱可行舡。】

    十餘里。】?小管島。 【 蕭旺社地方。離岸十里。如舡奔程不及。此島可泊。離鰲山

    田橫島。 【 屬即墨縣。去縣百二十里。西去齋堂島水陸共有五百里。風利一日可到。島後東圈西圈。俱可泊。】

    柘島。 【 春時舡由外行。秋由內行。】

    沙島。 【 屬大山所。去岸十里。可泊舡百十餘隻。】

    馬公島。 【 即墨縣正東。雄岸所正南。屬萊陽。島前島後並何家馬頭。可泊舡六七十隻。】

    草頭嘴。 【 大嵩衛正東。去衛二十里。屬寧海州。自田橫島開舡。或阻風奔此。可泊舡六十隻。】

    青島。 【 乳山寨西南小海。最可泊舡。帶麥島海口、楊家盤海口、擒虎山海口。俱可泊舡不多。】

    黃島。 【 海洋所正南。去所二十五里。島西所前。可泊舡。屬寧海州。去百六十里。】

    海洋所白沙海口。 【 可泊舡不多。】

    宮家島。 【 即琵琶島。寧海州即楚社地方。去海洋所四十里。島西北可泊。】

    長灣圈。 【 文登縣可泊舡處。】

    龍門口。 【 文登縣界。在靖海衛西北。可泊。】

    狗角口。 【 靖海衛東。蘇心島西北。與蘇州南北相對。故名蘇心。島上有海神廟。此口可泊。】

    槎山。 【 文登縣南二十里。有九頂。南瞰大海。可以遠瞭。為水程標記。】

    宋家園。 【 即沙島。俗呼柳埠。海口屬靖海衛。可泊。又蘇山海口。可泊百十餘隻。】

    何家嘴。 【 即延真島。去岸五里。文登縣東百二十里。】

    石島。 【 文登縣赤山寨界。舡行。】

    別付島。 【 在赤山寨南。可泊。】

    木家島。 【 即鏌鎁島。南可泊。島東北海內有凹屋港。最險要。舡須內行。島在文登縣百里。昔有捕魚者于此獲寶劍。故名。】

    黑石島。 【 遼呼蝦兕駞。舡內外可行。】

    揚家塋。 【 寧建所東南。潮落則顯。長則隱。內有石龍。有六七十墩。由內洋數里開舡無害。岸人呼為忤島。島人名為乾島。】

    菉豆島。 【 尋山所南。遇南風可泊。】

    窩島海口。 【 可泊舡百十餘。】

    駱駞石。 【 水急可泊。】

    竹島。 【 成山衛正南相去二十里。舡由嘴東行轉馬山。至秦皇廟。或阻風。進馬山北小海口。可泊舡守風。】

    送波嘴。

    家雞汪海口。 【 屬成山衛。可泊四十餘隻。】

    春山嘴。 【 一名黃石崖。灘陡水湍。無風。激浪如雷。嘴可避。亦可泊百餘隻。】

    成山衛海口。 【 可泊百餘隻。】

    柳大川界口。 【 可泊百餘隻。】

    白峰頭。 【 屬成山衛。約十里。其處多礁石。無風。激浪有聲。舡經此向東開十餘里避之。】

    仙人橋。 【 潮退橋顯十餘里。潮長水沒止露尖。無風。激浪如雷。由裏開洋二十里行舡。或口西亦可。】

    海驢島。 【 成山衛東北四十里。可避仙人橋之險。開洋二十里。島東北望西轉。】

    雞鳴島。 【 即青吉島。文登縣東一百里。自成山衛西北行抵此島。行舡亦可泊。遇東風即行避。或回成山。或前山劉公島。有雞鳴嶼。內有浮礁一片。可避。望西有夫人嶼。不可在內行舡。望西北行。至劉公島。約四十里。】

    大溝海口。 【 文登縣南。有暗石沙港。不可泊。】

    辛江寨。 【 文登縣迤北。有陳家崖。可泊。】

    黑山洋。 【 近黑島。在威海衛東北洋。險不可泊。】

    劉公島。 【 去文登縣百二十里。東北行至王家嘴。轉西行過有漫村海口。有二灘在威海衛後。東西有黑海口。俱陡崖不可泊。遇南風。在衛東北張家海口可泊。自劉公島轉西至小杵島。抵空空島。約百餘里。風利一日可到芝罘島。或值西風。西北風。正北風。亟回劉公島避之。空空島不可泊。】

    威海衛東關外海套。 【 可泊舡二百餘。】

    寧海衛東柄海口。 【 可泊舡不多。】

    養馬島。 【 水路至寧海衛十里。可泊。否則泊花合港。】

    龍門港口。 【 古泊舡處。】

    金山所雙寺等海口。 【 俱屬寧海衛。可泊舡三十餘。】

    芝罘島。 【 俗呼慈烏島。奇山所西北。山東通陸。東西二里長。內有福山民居。至奇山十里。】

    大河海口。 【 不得已可泊舡五六十。】

    奇山所前圈海口。 【 不多泊。】 後圈海口。 【 不多泊】 勝子圈。 【 不多泊。】

    灘名口。 【 可泊舡六十。】

    婆娑海口。 宅窠。

    登州新海口。 【 備倭都司城。進可泊百十隻。】

    長山島、沙門島。 【 俱蓬萊海道要處。有井可汲。舊有監察行臺二。巡檢司。有海廟。正德前。有司春秋二祭。】

    樂家海口。 【 可泊舡十隻。遇北風。不敢久停。西至黃河口塞三十里。】

    黃河營。 【 屬登州衛。有東小海口。可泊舡二三十隻。土人島人最習者。】

    桑島。 【 一名桑雞島。島前可泊舡百五十。東至新海口。六十里去岸。馬亭寨十五里。有井可汲。】

    馬亭鎮巡檢司。 【 屬黃縣。迤西地名大龍口一帶。灘淺不可泊。】

    馬亭鎮備禦所。 【 屬萊州衛。西至東艮海口。屬招遠縣。】

    界河。 【 海道經云。開放萊州大洋收進界河。即在此。黃河西六十里。今淺沙不可泊。】

    東艮海口。 【 東北羊欄河口。歷王徐寨。城北海岸一帶礁石。宜避。】

    (山母)屺島。 【 屬黃縣。南可泊舡五十。避北風。西至三山島。約五十里。四面各有礁石。宜避。內有龍王廟。此島有路約一里。南通陸。】

    三山島。 【 屬萊州。西北俱可泊舡五十餘。西南有礁石。有龍王廟。西至芙蓉島四十里。】

    蠔蝤島。 【 屬萊州。一名芙蓉島。東有沙塔半截。沒水顯露。開舡裏行無害。西至海倉巡檢司一百里。島可泊舡五十餘。至虎頭崖五十里。至唐頭寨三百餘里。】

    萊州海神廟後海口。 【 潮淺。可泊舡十餘。】

    虎頭崖。 【 登舟上舡。至虎頭崖。俱有島嶼可泊。虎頭崖至海倉口七十里。唐頭寨百八十里。唐頭寨至天津七百餘里。此路雖遠。有泊處堪行。又虎頭崖開洋往西北。至天津五百餘里。此路逕便。但無泊處。】

    海倉口。 【 西半里。新河海口可泊。而至魚兒鋪巡檢司十里。至濰河三十里。可泊舡十餘。】

    濰河口。 【 可泊舡三十餘。西至魚兒舖三十里。至白浪河五十餘里。】

    魚兒鋪巡檢司。 【 屬昌邑縣。西至青州左衛唐頭寨二百二十里。洱河海口往裏十五里。可泊舡三十餘。】

    洱河海口。 【 屬青州。可泊。】

    小清河大清河海口。 【 並可泊。】

    唐頭寨。 【 屬樂安。通商處。】

    小沙河口。 【 至渾水汪十五里。】

    渾水汪口。 【 可泊舡三十餘。】

    大沙河。 【 西北東俱可泊。】

    套河。 【 往裏二十餘里。可泊舡三十餘。至沙頭河十里。】

    沙頭河。 【 可泊舡百十餘。】

    桑句河。 【 至徐家溝十里。】

    徐家溝海口。 【 可泊舡三十餘。至乞溝河七十里。】

    乞溝河海口。 【 可泊舡三十餘。至天津百二十里。】

    天津海口。 【 至張家灣八十里。】

    隆慶辛未。海運初雇海鵰舡五隻。分載米二千石。每駕?十二人。自淮安至天津。試運無礙。

    【趙(山函)游略】 盩厔趙(山函)。字子函。萬曆己酉貢士。未宦。好金石遺刻。所著石墨鐫華若干卷。其游覽皆以搜訪舊蹟也。如游九嵕記。略曰。馬嵬北五里。有隋李使君碑。碑隸書。稍遜漢法而不甚闕。獨闕使君名。據碑云。季父琰之。琰之見魏書。使君封安喜縣公。官亦不卑。而隋史無傳。不可攷。過延長寺。抵儀門村。至昭陵十里。北一里許。得許洛仁碑。碑書不大佳。又北半里許。得薛收碑。駸駸有伯施法。折而西。一里許為趙村。有廣濟寺。寺後石鼓。唐人書尊勝呪。精健絕倫。止存十三。攷長安志圖有石鼓興宮。而不言所以。從趙村北行八里為莊河村。先于道旁塚得姜遐斷碑。及至村中。則段志玄碑。行間。一牧羊兒云。碑甚多。予犒以金。使導。東行數十步。田間又橫一碑。則監門將軍王君碑。又東行數十步。一碑無字。亦無塚。蓋土人平之而?磨其碑耳。以圖攷。疑是長孫無忌碑。又東行半里許。為劉洞村。流水界之。渡而東。一碑則房梁公玄齡碑。褚河南正書。存者無幾。又東數十步。高士廉碑在。又東數百步。李靖碑在焉。撰書姓氏殘闕。與諸碑同。而上半完好。靖塚作三山形。文皇以象其功。土人謂上三塚。李勣塚亦如靖。土人謂下三塚。二塚南北相去不二里。勣碑高宗御書。高二丈餘。嶄然屹立。與溫彥博碑榻者甚多。土人捶其字殆盡。彥博碑在靖碑北數十步。歐陽詢書。法視皇甫、九成、化度最為得中。而不復可榻。就西峪村東南。古塚相連。碑甚多。褚亮碑、阿史那忠碑、張後胤碑、孔穎達碑、豆盧寬碑、張阿難碑。鱗次都不百步。書與段、姜等碑皆有法。而孔穎達碑極類虞伯施。但結搆小疎。昔人謂為伯施書。非也。穎達卒在世南後。不應世南作書。當是習世南者書之。然已優孟矣。已又得蘭陵公主碑於老軍營之西北。得馬周碑于狗村之東。得唐儉碑于小陽村之北。碑多佳。孔穎達碑螭首嵌空處。有至正四年三月顧游特看此碑墨書十二字。積泥土中。拭視如新。亦一奇也。又宿西峪村。馬逸。追止之。馬止處。一碑仆地。募人起之。乃崔相公敦禮碑。大半完好。是又一奇也。予既不即行。訪求殘碑。仆者起之。埋者出之。存額者榻額。尉遲敬德碑。自額以下埋土中。聞十五年前令尹芮質田掘而榻數十紙。予出之。了無一字。蓋土人于令尹榻後。捶而瘞之耳。又山半數塚。土人謂宰相墳。仆一碑。傳是魏鄭公碑。山東半數塚。土人謂亂塚坪。予皆起之。則與尉遲碑同。不知何年捶而仆之也。又陵北四十五里叱干村。有乙速孤公碑者。會雨止。翌日。從西道九嵕。中一峰為太宗葬處。曰昭陵。高不敵中南一小峰。峰下觀歷朝祭碑與翁仲。或側或仆。獨六馬皆以片石刻其半。左右列。各三。攷歐陽書贊刻石。殷仲容又書刻馬座。今馬身半刻而無座字。製亦不類唐人。且太宗以天下全力。豈難作一石馬。而半刻之耶。姑存以待博物者。自此益斗絕。至馬鞍山。達其巔。則分東西二峰。見地脉從崆峒來。至此。界以涇。仲山嵯峨障其東。涇出山後。渭繞其前。南則終南、太乙。亘若列屏。平川一帶。俛視無際。長安城若彈丸矣。循山北三十里為東莊村。是日午之叱干村。村東二塚。一為乙速孤昭佑碑。苗神客撰。釋行滿正書。一為乙速孤行儼碑。劉憲撰。白義晊分書。地僻。榻者少。故得稍完。翌日南行。緣谿上下。由東道下谷口為煙霞洞。傳為鄭子真隱居處。涇陽亦有谷口。此去涇尤近。而漢中又有谷口。不知誰是。翌日。南過阿史村。村亦有數大塚。因憶叱干、豆盧、阿史那皆代北大姓。而阿史那、豆盧諸人。又有功于唐。陪葬昭陵。此必三族所居。而無所攷。過此東望。茂陵巋然壁上。而衛、霍諸將附焉。略而南。阪盡。得興平城。城上于九嵕、茂陵。又皆指顧中矣。興平泮宮乃隋賀若誼碑。宋人磨其陰。刻作夫子廟碑。元文尚存十五。昔曾完好。一縣令不耐嚴貴人之索取。捶其字過半云。已于崇寧寺壁得魏常醜奴墓志。雖不大佳。唐以前物。可存也。是役也。為日十四。得隋碑二。隋墓志一。唐碑二十。石鼓一。尉遲恭、杜淹、李思摩、順義公、先妃陸氏、清河公主碑額六。

    趙子函又游城南記。略曰。出安定門。 【 西安府西門。】 過演武場。游崇仁寺。本名崇聖。隨唐建。今為秦邸香火院。締構丹碧。長安城諸寺不及也。俗呼金勝寺。經堂前有唐大德檀法師塔銘。姜立祐撰。石幢尊勝神呪。張少悌書。皆殊絕。又二日。出永寧門。西安之南門也。舊記所謂安上、啟夏、含光諸門。皆亡其故處。今城四門。東曰長安。西曰安定。南曰永寧。北曰安遠。自永寧至薦福寺三里許。寺廢徙。非唐創。塔十五級。嘉靖乙卯地震。裂為二。癸亥地震。復合無痕。亦一奇也。又三里許興善寺。前據草場坡。所謂橫岡之第五爻也。雍錄長安志諸書。皆云。隋宇文愷築大興城。以城中有六大坡。象乾六爻。于九二置宮室。九三置百司。九五貴位。不欲人居。置玄都觀、大興善寺以鎮之。觀當在寺東。西又有裴度宅。張權輿所謂宅據乾岡者。今觀與宅皆廢。獨寺存。寺後閣巍然。銅佛像併轉經藏。疑皆昔時物。閣前有大德禪師碑額。寺東南又三里許為慈恩寺。據記云。寺經廢毀殆盡。惟一塔儼然。則今寺亦非唐創。而塔自宋熙寧火後不可登。萬曆甲辰。重加修飾。施梯始得至其巔。秦山涇渭皆入目中。唐人墨蹟。孟郊、舒元輿之類。皆不可得。塔下以石為桄。桄上唐畫佛像精絕。為游子刻名侵蝕。可恨。東西兩龕。褚遂良書聖教序記。尚完好。而唐人題名碑刻無一存者。問之僧云。塔前元有碑亭。乙卯地震。塔頂墜。壓為碎段。今亡矣。按唐史。高宗御製並書慈恩寺碑。玄奘迎置之寺中。又寺西南一里。有李晟先廟碑。張彧撰。韓秀弼書。今二碑皆亡。寺前小渠曲江泉。合黃渠水。經鮑陂而西。聞二十年前尚有水。宋侯誼汜塋在其北。引水作池。忌者塞其泉。竭矣。寺東南行一里。即曲江西岸。江形委曲可指。皆蒔禾稼。江正北一阜。故樂游原。今為永興王府塋原。下舊有青龍寺。今亦毀。江頭古塚。隆起數處。疑非塚。當是唐宮殿基。杏園、芙蓉池。皆在江西南。今不可攷。又西北有楊尚書瑒廟碑。李林甫撰。王曾書。令狐氏廟碑。劉禹錫撰并書。今皆亡。呼廟坡頭如故。又東南二里。為漢宣帝杜陵。陵下為三趙村。村中小塚鱗比。疑皆帝從葬者。又東南五里。為張曲。記謂有蕭嵩墓。今數塚。未知誰是。蓋由曲江達張曲。地漸高。自東南一帶迤邐過長安西。皆所謂少陵原也。本鳳棲原。以宣帝葬許后起少陵。遂曰少陵。少陵在司馬村東。其西皆秦王葬地。松柏森鬱。華表翁仲數十里相望焉。據記。張曲之西趙村有論弓仁墓。張說為碑。已斷仆無字。今亡。村中有石翁仲二。疑是仁墓上物。趙村西為高望。有蕭嵩父灌墓碑。張說撰。梁升卿書。高望之西北。又有仇士良、郭敬之、昇平公主三碑。皆當在十餘里內。亡矣。遂東南行。至龐留。宿王氏莊。莊西半里為秦惠王墓。墓前掘得段府君碑。碑字皆平。隱隱可讀。乃唐段志玄父也。碑額字亦漸平細如處州縉雲碑。似是石理漸長。歐陽永叔言不誣耳。西南五里。原盡。得興教寺。據高原。俯樊川。玉案山天池寺在其南。韋趙三像院在其東。韋杜、莊嚴諸寺在其西。神禾原道安洞、惠炬寺橫亘其西南。游塔院觀三藏、慈恩、西明三塔。三藏銘。劉軻撰。慈恩寺。李弘度撰。俱建初書。西明銘。宋復撰書。呂大防所創玉峰軒。以玉案得名。當在寺後原半。今獨陳正舉所為記在殿壁間。壁間嵌一唐人畫地獄變相。止存閻羅王一。鬼三。大不盈尺。而猙獰之狀。駭人心目。亦一奇也。下寺。渡潏水尋道安洞。洞半傾。亦寥落。道安事無攷。有金人所為碑。獨敘安生平而不及洞所始。至此西倚高岸。東眺樊南之景。舉目可盡。又東南過鄭家莊。唐駙馬乾曜後。族尚百人。據記。鄭氏居蓮花洞。在道安洞西北。今乃在東南。豈年久遷徙耶。似不可曉。自此南行。抵南山。普光寺有二。一在山上。一在山下。下寺金碧莊嚴。為長安諸寺之冠。即崇仁不及也。最勝者寺門內蓮花池大數畝。中作藏經閣。環以廊百楹。上寺距下寺五里許。石磴飛梁。長松古柏。翠壁蒼巖。應接不暇。而莊嚴則減下寺。攷寺直玉案山北。是故龍池寺。東北坡上有曇遠禪師塔。記云。上興教寺玉峰軒。南望龍池廢寺。則寺自宋已廢。國初有無壞禪師者。西方人。與秦愍王有宿世緣。卓錫至此。夜擊木魚。聲達王宮。異之。明日來見師。與語。王恍然悟前生事。命席禮師。師携石甑炊餅。石罐煮水。飲食王從者數千人皆給。王乃即山起寺。竟證圓寂。所遺禪衣禪杖及甑罐見存。師化後。又一西僧貌類師。踪跡詭異。或與食。食亡算。或累日不食。或飲之酒。不醉。或自遺矢傾食中。併食之。一居士欲從之游。僧指矢令食。居士有難色。僧笑而舍之。去後所遺矢處輒生白蓮花。僧殆亦無壞之流也。惜無所遇云。翌日。西北行。循神禾原過惠炬寺。荒落特甚。下原經杜固。有水西北流。當是杜正倫所鑿。尚名鳳凰嘴。自此稍西行。為杜曲。又西北為楊萬坡、夏侯村。上華嚴寺。丹碧雕殘。而倚高原瞰太乙諸山。粲在目前。則猶昔也。寺西二塔。昔五塔。今存二。東一塔有杜順禪師像。西一塔為清涼國師妙覺塔。俱經重修。敗垣中有唐比邱圓滿斷碑。書雅有歐、褚法。又僧舍有唐儼尊者塔額大字。又有夢英撰碑。何潤之書。記文殊閣載杜順肉身。今亡所在。而杜順和尚碑。不知何緣乃在長安開佛寺中。循原西行數里。有宗尉懷斛莊。亭館參差。林木掩映。懷斛者。懷(土敗)弟也。懷(土敗)字長房。博學能詩文。西二里為牛頭寺。地勝如華嚴。而莊嚴過之。蓋亦秦邸香火院也。寺有徐士龍撰碑。今亡。自寺西南行。過申店。渡潏水。西北望皇子坡大塚。其西為畢原。下為杜城、何氏山林、逍遙公讀書臺、岑嘉州諸莊。俱無攷。西南過神禾原。十里為香積寺。樊川御宿之水。交流其下。謂之交水。西合于灃。入于渭。亦一勝地也。寺頹塔裂。壁上有畢彥雄撰凈業禪師塔銘。書虬健有登善法。寺北汾陽破安賊時戰處。交水東南十里。得胡村寺。原名寶際寺。壁間有進法師塔銘。又東南五里為百塔寺。本信行禪師塔院。山畔唐裴行儉妻庫狄氏葬塔尚存。餘小塔纍纍相比。謂之百塔。今止存三五而已。殿前石幢經。無可書。殊絕。寺亦入秦邸。故莊嚴稍勝。殿壁金元舊畫。雄偉可觀。僧出一像。紗帽金龍紅袍。云得之承塵。意金元達官修寺者也。東望普光。僅十五里。所謂南五臺者。曰觀音。曰靈應。曰文殊。曰普賢。曰現身。皆(山卓)立。樓殿出半天。在普光之西南。百塔之東南。而道塞。多猛獸。不易至。每歲六月。奠禱雲集。秦邸人緣道設飲食以待之。乃可游焉。循山西行。林中多柿栗。其陰蔽日。又十五里。為子午鎮。直子午谷口。有市。多山珍。長安人往往就之。南望谷口殊險。因憶魏延欲以精兵五千自子午谷薄長安。此去褒斜千里。首尾不相救。縱走夏侯懋。豈能當曹叡、張郃步騎五萬耶。真妄言也。鎮西十五里為董村寺。是翠微下院。山上寺為翠微。壁間金牒。歷載諸寺。化度寺猶存。思率更邕禪師塔銘。不勝慨歎。又西十里為觀音山。奇峭與諸山殊。大壑精氣出入。令人駭目。又西十里豐谷。灃水為八水之一。而谷口僅數十步。亂石夾水北流。殊非大浸。稍北合高觀水、交水始大耳。又西一里。為高觀谷。谷水注一大石罅。曰高觀潭。濆沫如雪。上有鐵懸橋如豐谷。高觀谷之西。則草堂寺也。秦姚興迎鳩摩羅什譯經于此。原名逍遙園。唐僧宗密居之。為草堂寺。今名棲禪寺。有鳩摩羅什葬舍利。精殊甚。宋人作亭覆之。今尚在。傍有龍井。云與高觀潭通。未知的否。殿後有(圭定)慧禪師碑。柳公權篆。裴休撰書。(圭定)慧禪師者。宗密也。壁間又有隋鄭州刺史李淵為子世民祈願記。淵。唐高祖。世民。太宗也。又有章惇、蔡京題記。皆歷歷可讀。寺前揖紫閣峰。東觀音山。西圭峰。如屏環。而圭峰獨壁立。亦曰笄頭山。又曰雞頭。十六國春秋云。石生兵敗潛雞頭山是也。寺南一里。有長興寺。秦邸創。又西南三里。有寺曰子房寺。則僧大海創以譯經。俗謂留侯尋黃石公。非是。當時由紫閣訛為子房耳。東南一小峰。峰頂圭峰寺。四寺惟棲禪最古。而莊嚴頗不及長興。是行也。為日十三。得隋記一。唐碑三。塔銘六。石幢佳者二。宋碑一。記三。唐碑額三。

    西安安定門外西北二十里。陽甲城之外。無其郭。其寨曰白日為都。出城二十里。至胭脂陂。則董仲舒墓。墓在陽甲城東南隅。今西安蓋唐都而小。唐城則包曲江。陽甲則北枕渭渼。渼並天津渭。又五里則陽甲之皇門。皇門者。宮城門也。又村數里。曰古未央地。今入秦邸屯田。又上數里。則古殿址。其中斬如折角之巾。登之。北五陵。南杜霸。俱豆列。其西南。秦阿房也。杜陵在曲江東。謂據樂游原上者誤。按雍錄。樂游原在慈恩寺北。而又謂前藍水後黃山者。亦誤。黃山谷蓋在盩厔。陵後實無他阜。藍水者。蓋滻水。自東南來者也。滻東為白鹿原。有陵為薄太后塚。稱簸箕塚。謂薄姬也。

    【王弘慶片石語】 咸陽王弘慶文宣。好古刻。以歐陽永叔集古錄。洪容齋之隸釋。趙德夫之金石錄。明都玄敬之金薤琳瑯。楊用脩之金石古文。趙子函之石墨鐫華。俱有成書。子函所錄。距今三十餘年。兵燹之後。且多不存。況其他乎。今所收共二百餘本。彙為十卷。曰片石語。

    卷之一 【 三代至漢。】

    夏禹衡山碑。 【 在衡山密雲?。】

    周武王銅盤銘。 【 在衛輝府。】

    周穆王壇山刻石。 【 在趙州。】

    周宣王石鼓文。 【 在北京國子監。】

    仲尼題季札墓。 【 在丹陽縣。】

    秦嶧山刻石。 【 翻刻在西安府學。】

    漢八年荊王賈石枕題字。

    漢泰山都尉孔宙碑、孔宙後碑。

    漢泰山魯相置孔子廟卒史碑。

    漢魯相史恭孔子廟碑後碑。 【 以上五種。在曲阜孔廟。】

    漢大風歌碑。 【 在沛縣。】

    漢司隸尉魯峻碑。 【 並碑陰在濟寧州。】

    漢執金吾武榮碑。 【 在濟寧州。】

    漢郃陽令曹全碑。 【 並碑陰在郃陽縣。】

    漢北海相景君碑。 【 在濟寧州。】

    漢淳于長夏承碑。 【 在廣平府。】

    漢朱邑侯相張壽碑。 【 在城縣。】

    卷之二。 【 六朝。】

    魏受禪碑。 【 鍾繇書。在許州。】

    魏封孔羨奉孔子祀碑。 【 在孔廟。】

    吳皇象天發神讖碑。 【 在應天府。】

    晉太公志。 【 在衛輝府。有二種。】

    宋謝靈運詩石。 【 在陝西布政司。】

    後魏豆盧恩碑。

    後魏周惠達碑。 【 二碑在咸陽縣。】

    北齊玄極寺碑。

    後周保定二年殘字。 【 在姜保府。】

    後周邑子題名。

    隋陳明府修孔子廟碑。 【 仲孝俊撰。在孔廟。】

    隋淮安定公殘碑。 【 在中兆村。】

    隋義成子梁羅墓志。 【 在杜曲堡。新出。】

    隋李淵為子世民祈疾疏。 【 在草堂寺。】

    隋皇甫誕碑。 【 歐陽詢書。在西安府學。】

    隋智永真草千文。 【 在西安府學。】

    卷之三。 【 唐帝王。】

    唐刻石經。 【 在西安府學。】

    唐景雲觀鍾銘。 【 睿宗作。】

    唐萬年宮銘。 【 高宗撰書。碑陰題名。諸臣自書。】

    唐李英公世勣碑。 【 高宗撰書。在醴泉縣。】

    唐述聖碑。 【 武后碑。】

    唐武后詩。 【 王知敬書。在登封縣。】

    唐昇仙太子碑。 【 武后撰書。】

    唐涼國公主碑。 【 在蒲城縣。】

    唐鄎國公主碑。 【 在蒲城縣。】

    唐玄宗注孝經。 【 在西安府學。以上三碑。玄宗分書。】

    唐蘭陵公主碑。 【 在醴泉縣。】

    唐金仙公主碑。 【 在蒲城縣。】

    唐尚書楊珣碑。 【 玄宗分書。在扶風縣。】

    卷之四。 【 唐名臣】

    唐房梁公玄齡碑。 【 褚遂良書。】

    唐溫虞公彥博碑。 【 歐陽詢書。】

    唐李衛公靖碑。 【 許敬宗撰。王知敬書。】

    唐高申公士廉碑。 【 許敬宗撰。趙模書。】

    唐于燕公志寧碑。 【 在三原縣。令狐德棻撰。于立政書。】

    唐段襄公志玄碑。

    唐莒公唐儉碑。

    唐芮公豆盧寬碑。 【 李義府撰。】

    唐中書令崔敦禮碑。 【 于志寧撰。于立政書。】

    唐中書令馬周碑。

    唐姜遐碑。 【 以上十碑。俱在醴泉縣。】

    唐國子祭酒孔穎達碑。 【 于志寧撰。】

    唐蘇許公瓌碑。 【 盧藏用撰序。張說撰銘。在武功縣。】

    唐臨淮王李光弼碑。 【 顏真卿撰。張少悌書。在富平縣。】

    唐中書令王忠嗣碑。 【 在渭南縣。】

    唐將軍臧懷恪碑。 【 在三原縣。】

    唐淄川公李老仝碑。 【 三原縣。】

    唐劍州刺史李廣業碑。 【 三原縣。】

    唐西平王李晟碑。 【 裴度撰。在高陵縣。】

    唐李元諒懋功昭德碑。 【 韓秀弼書。在華州。】

    唐尚書苻璘碑。 【 柳公權書。在富平縣。】

    唐尚書馮宿碑。 【 柳公權書。在西安府學。】

    唐高力士殘碑。 【 在蒲城縣。】

    唐邠國公功德碑。 【 在西安府學。】

    唐契苾明碑。 【 在咸陽縣。】

    唐澄城縣令鄭公德政碑。

    卷之五。 【 唐名蹟。】

    晉祠之銘。 【 太原府。】

    唐九成宮醴泉銘。 【 歐陽詢書。在麟游縣。】

    唐述聖頌。 【 達奚珣撰序。呂南撰頌。並書。】

    唐華岳寺精享碑。

    唐昭告華岳碑。 【 韓賞撰。韓釋木書。】

    唐西岳禱雨文。

    唐岳祠題名。

    唐賈竦謁西岳詩。 【 以上俱在華陰岳廟。】

    唐長安二年禱雨記。

    唐贈太師孔宣公碑。 【 在孔廟。】

    唐兗公之頌。 【 張之宏撰。包文書。】

    唐宗聖觀碑。

    唐縉雲縣城隍廟記。 【 李陽冰書。】

    唐御史臺精舍碑。 【 並碑陰碑名。崔湜撰。梁昇卿書。在西安府學。】

    唐共城縣百門陂記。 【 辛怡諫撰。孫去煩書。在縣。】

    唐武安君廟碑。 【 在咸陽縣。】

    唐二思局題名記。 【 盧肇撰。韓琮書。在西安南關。】

    唐左思題名。 【 在西安府學。】

    唐司直廳題名記。 【 在劉家村。】

    唐令新城碑。

    卷之六。 【 唐寺塔。】

    唐昭仁寺碑。 【 朱子奢撰。在長武縣。】

    少林寺碑。 【 登封縣。】

    法華寺碑。 【 李邕書。在紹興府。】

    凈住寺文賢像贊。 【 在車家巷。】

    鐵彌勒像頌。 【 林諤撰。高氏書。在交城縣。】

    凈土堂五十二菩薩贊。

    高延貴造佛像贊。

    蕭元眘造佛象贊。

    楊將軍新莊像銘。

    虢國公花臺銘。

    常均造佛像銘。

    李承嗣造佛像銘。

    多寶佛塔感應碑。 【 岑勛撰。顏真卿書。在西安府學。】

    憫忠寺寶塔頌。 【 蘇靈芝書。在順天府。】

    共北山浮國銘。 【 趙不為撰序。趙不疑撰銘。】

    景教流行中國碑。 【 呂秀岩書。釋景凈撰。在崇仁寺。】

    姚元景造佛像銘。

    陳公心經。

    草書心經。

    卷之七。 【 名書。】

    唐集右軍聖教序記。 【 太宗製序。高宗製記。僧懷仁集。】

    唐集右軍殘碑。 【 僧大雅集。以上在西安府學。】

    孔子廟堂碑。 【 虞世南撰書。在城武縣。】

    孔子廟堂碑。 【 在西安府學。】

    聖教序。 【 褚遂良書。】

    聖教序記。 【 褚遂良書。在同州。】

    聖教記。 【 褚遂良書。二碑分刻在慈恩塔下。】

    雲麾將軍李秀碑。 【 李邕書。在宛平縣。】

    雲麾將軍李思訓碑。 【 李邕書。在蒲城縣。】

    娑羅樹碑。 【 李邕書。在淮安府。】

    歙州刺史葉有道碑。 【 李邕分書。在處州府。】

    張旭千文。

    張旭肚痛帖。 【 上二種在西安府學。】

    郭敬之家廟碑。 【 並碑陰在陝西布政司。】

    顏氏家廟碑。

    爭坐位碑。 【 上二碑在西安府學。】

    東方朔像贊。 【 在山東陵縣。】

    玄靖先生李含光碑。 【 在茅山。】

    八關齋會記。 【 在歸德府。】

    麻姑壇記。 【 在撫州府。】

    孔子廟碑。 【 皮日休撰。在華州王氏。】

    顏真卿奉使題字。 【 在同州。】

    唐華岳題名。 【 在華陰岳廟。以上俱顏真卿書。】

    先塋記。

    三墳記。 【 二碑李陽冰撰書。在西安府學。】

    碧落碑釋文。 【 陳維玉書。在絳州。】

    碧落碑。 【 在絳州。】

    懷素千文。

    懷素聖母帖。

    懷素藏真帖。 【 並在西安府學。】

    卷之八。 【 唐墓志。】

    唐騎都尉李文墓志。 【 在同州。】

    唐王損之墓志。

    唐張景墓志。 【 張泰客撰。】

    唐鄭恒墓志。 【 秦貫撰。】

    唐內侍李輔光墓志。

    唐內侍劉光俊墓志。 【 高肅撰。在咸陽縣。】

    唐參軍元瑤墓志。 【 在曲江。新出。】

    唐韋夫人墓志。 【 在寺坡。】

    唐元夫人墓志。 【 在軍滹沱。】

    唐內侍張氏墓志。 【 索玄慶撰。子林有鑒書。在咸陽縣。】

    唐內侍王氏墓志。 【 王孟諸撰。】

    唐王夫人塔記。 【 在留村。】

    卷之九。 【 唐方外。】

    夢真容碑。

    宗聖觀主尹文撰碑。

    玄元靈應頌。 【 戴璇撰序。劉同升撰頌。戴伋書。以上三碑在終南樓觀。】

    道因禪師碑。 【 歐陽通書。】

    不空禪師碑。 【 徐浩書。】

    大智禪師碑。 【 並碑陰史維則書。】

    楚金禪師碑。 【 吳通微書。以上四碑。在西安府學。】

    圭峰禪師碑。 【 裴休書。在草堂寺。】

    寂照和尚碑。 【 段成式撰。僧無可書。在咸陽縣。】

    杜順和尚碑。 【 杜殷撰。董景仁書。在開福寺。】

    隆闡禪師碑。 【 僧懷深書。】

    大徧覺禪師塔銘。 【 劉軻撰。僧建初書。在興教寺。】

    凈業禪師塔銘。 【 在香積寺。】

    靈運禪師塔銘。 【 崔琪撰。僧勤書。在少林寺。】

    大法師基公塔銘。 【 在興教寺。】

    大德進法師塔銘。

    大德檀法師塔銘。 【 在崇仁寺。】

    圓測法師塔銘。 【 在興教寺。】

    思恒律師塔銘。 【 在玉泉寺新出。】

    敬節禪師碑。 【 在杜永村。】

    大德禪師遷葬記。 【 在華嚴寺。新出。】

    圓和尚塔銘。 【 沈興宗撰。】

    趙素法師石函題額。 【 在溫國塔。】

    比丘尼法琬碑。 【 在賈林村。新出。】

    比丘尼法印塔銘。 【 在後溝。新出。】

    比丘尼法證塔銘。 【 在軍滹沱。新出。】

    卷之十。 【 唐石幢經。】

    唐石幢心經。 【 僧元普書。】

    唐石生兜率天經。

    唐燃燈功德經。 【 在香積寺。】

    唐保唐寺天王燈贊 【 在雍家村。今亡。】

    唐光宅寺燈臺記。 【 在華藏寺。】

    王岳靈燈臺銘。

    尊勝陀羅尼經。 【 劉慎徽書。在寶慶寺。】

    唐僧無可書。 【 在百塔寺。】

    唐僧藏器書。 【 在藺家村。】

    唐席彪書。 【 在廣濟寺。】

    唐洞宣書。 【 在藺家村朱氏園。】

    三原縣。 【 北原。】

    韓參塚。

    涇陽慧果寺。

    富平六井寺。

    長安普賢寺。

    三橋鎮。

    宜川王府。

    二龍寺。

    興慶寺。

    賈里村。 【 以上俱石幢。書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呪。 【 張少悌書。在崇仁寺。】

    佛頂尊勝呪。 【 僧嗣洁書。在牛頭寺。】

    佛頂尊勝呪。 【 僧玄德書。在開福寺。】

    尊勝呪 【 馬季武大書。】

    尊勝呪。 【 趙莊觀音寺。】

    尊勝呪。 【 塔坡寺。】

    尊勝呪。 【 黃渠頭。】

    尊勝呪。 【 慈恩寺。】

    【瓊花】 宋徐節孝先生積集中云。淮南轉運林公次中所居之府。有花一株。舊名玉蕊。改曰瑤真。即瓊花之別本也。瓊。赤玉也。名其花者。蓋誤矣。

    【奉天老民】 奉天老民。關中人。不知其姓氏爵里。所著還山前集八十一卷。後集廿卷。近鑑三十卷。韓子十卷。概言二十五篇。研纂八卷。北見記三卷。正統書六十卷。好蓄書。老不便檢閱。作圓轉書廚。聚所用環而帙之。以便輪閱。號曰臂僮。謂不過一引臂也。作記時六十有九。愚意此老作韓子。必韓姓。

    【詩話】 顧元慶夷白堂詩話云。越僧不知名。索畫于石田翁。寄一絕句云。寄將一幅剡溪藤。江面青山畫幾層。筆到斷崖泉落處。石邊添個看雲僧。按此詩為海鹽朱元素作。見西村集中。

    【胡雲】 無錫胡雲題楹曰。思親每憶臨危日。對卷常懷赴考時。 【 雲官松陽知縣。】

    【漳州府額】 閩中軍府之類。皆用真書。獨漳州府額用古篆體。故老相傳。謂其字從泣從早。書法當避。故篆以別之。

    【制書偶遺】 大明官制不載翰林院庶吉士。蓋官制一書。定于洪武。而庶吉士則始于永樂二年甲申也。似宜補入。

    大明一統志不載水馬驛巡檢司。

    大明會典不載內臣職掌。

    【甘水】 京師天壇城河水甘。餘多苦。蘭州黃學士諫京師水記云。自郊畿論之。玉泉第一。自京師論之。文華殿東大庖廚井第一。 【 諫正統壬戌探花。】 又故相石珤酌泉詩。往往城中水。不如郊外甘。如何城市客。不肯住長安。京師各巷。有汲者車水相售。不得溷汲。其苦水聽之亡論。

    【房寰無後】 德清房寰。萬曆初。以監察御史提督南畿學校。多通苞苴。與操江都御史琼山海瑞不相下。互訐奏。各去位。時人大為瑞不平。今傳三世而絕。偶燕中客房生言。余豁然有省。昔人云。天道有記性。無急性。觀于房寰侍御。天之記性。固未爽也。

    【字諫】 二人同上樹。兩樹又無人。換卻兩人字。令人無處尋。乃來、來、耒、三字也。處州萬象山廟。或題曰。戊境本有心。須得一口來。佳人倚檐立。悶把門兒推。云感應字也。

    【白石】 京師白石如玉。出都城北三山大石窩。

    【魏氏石獅】 故寧國公魏良卿舊宅二大石獅。其目下視。魏太監怒之。榜石工至死。良卿誅。沒官。曰策勛府。以待復遼者賜之。今門墻圯矣。

    【五穀】 五穀。顏師古曰。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