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章 战时世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进口商品均受到协约国的严格限制。比如,荷兰进口煤炭、食用油与小麦的数量必须按照人口计算。英国海军严格按照既定数量,让有限数量的进口货物通过海上进入荷兰,绝不允许多出一丝一毫,以防德国购买多余物资。

    挪威 挪威资源贫瘠,经济主要依赖海上贸易。因此,整个战争期间,挪威受到重创。挪威人必须进行海上活动,否则就会遭受饥荒。挪威出海船舶经常遇到德国潜艇,被炸沉的挪威商船有八百三十一艘,排水量达一百二十三万八千吨,约一千二百名挪威水手丧命。

    瑞典与西班牙 瑞典比挪威的情况稍好一些。因为瑞典工业家可以向德国提供铁矿石和钢铁制品以获取利润。德国控制着波罗的海,确保了海上运输。西班牙可以向英国与法国输送矿石,所以未遭受重大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西班牙海军一直在英法联军医务船上工作。西班牙海军的职责是确保离港医务船不装载武器,从而确保医务船在海上不受德国潜艇攻击,因为德国潜艇指挥官宣称,如果医务船携带武器,德军有理由将其炸沉。

    希腊 战争开始,希腊是中立国。1917年6月后,希腊开始在萨洛尼卡前线与英法联军并肩作战。希腊加入协约国一方,完全归功于希腊首相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世界大战期间,意志坚定的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一直呼吁希腊要与英国、法国、俄国延续百年友谊。希腊人民支持协约国,对抗德国与土耳其同盟,实属必然。1917年6月11日,希腊爆发革命,国王康斯坦丁一世退位,结束了希腊中立地位。

    死亡人数 对于交战双方来说,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之前任何一场战争。德国战死了二百三十万零五千人,奥匈帝国战死了一百五十万人,土耳其战死了五十万人,英国战死了一百万人,法国战死了近一百三十万人,俄国战死了四百多万人,意大利战死了一百万人,美国在近七个月大规模战斗中战死了十万人。只有日本未接到派军去欧洲战场的命令,仅仅战死了三百人。塞尔维亚是一个小国,但损失十分惨重,战死了八十万人。这些都是战争死亡人数。还有许多人在战争中因伤致残。与从前的战争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因疾病而丧生的人数大大减少。在从前的战争中,因病丧生的人数远远大于武器杀伤人数。世界大战中,与武器杀伤的人数相比,医疗预防与护理将因病丧生的人数降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

    飞机与坦克 世界大战期间,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方面的发展成就不仅在战争时期大显身手,而且在和平时期造福于人类。航空技术取得了惊人进步。1914年8月,英军拥有二百七十二架飞机。1918年10月,英军拥有飞机数量已增加到两万两千架。法国与德国的飞机增长数量接近。在1915年4月22日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德军首次使用毒气。此后,化学武器成为所有军队的撒手锏。据说,在1914年9月的撤退途中,法国第二十二炮兵团陆军上校让·巴普蒂斯特·欧仁·艾蒂安首次提出了坦克设想。当时,让·巴普蒂斯特·欧仁·艾蒂安上校正一边牵着马缰绳,一边在草地上踱步。突然,他停下脚步,说:“最先造出陆地‘装甲舰’的一方必定获胜。”随后,法国人便开始着手设计坦克。然而,英国人捷足先登,率先造出坦克。索姆河战役后期,从1916年9月15日起,英国人开始在战场上使用坦克。显然,向战场运送这样巨大的武器不可能悄然无息。于是,英国人在装甲金属板上标注“运往俄国的石油储罐”字样。这款巨大的武器因此得名“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飞机

    让·巴普蒂斯特·欧仁·艾蒂安上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坦克

    定量配给 世界大战期间,除了塞尔维亚与黑山,欧洲其他交战国人民的生活一直比较平静。各国政府对商业贸易进行管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国民生活。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是由政府确定。如果官方定价低于商品成本价,国家会向供应商提供补贴。商店都正常营业。如果某种商品奇缺,绞尽脑汁的科学家与贸易商很快便开发出相应替代品。在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与英国,政府向每家每户定量配给特定商品。政府向每家发放票据。票面标明每周每家可购买商品的数量。购买商品时,个人向商家提供代金券或抵用券即可。这种独创的抵用券制度,确保每家每户每周购买数量仅限于票面定额。德国、奥匈帝国定量配给制度运作不良,变成了政府负担。英国政府逐步推行定量配给制,直到战争最后一年才全面实施,所以进行得比较顺利。在法国,政府实行全面定价,这遭到民众的抵制。

    人民的生活 尽管战争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父死子丧之痛,欧洲主要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比多数人预期的要好一些。战时各国不仅就业充分,而且工资水平高,这一切远远超出了国家的实际承受能力。不过,各国政府通过抵押贷款弥补了财政超支。空袭和轰炸从未真正摧毁人们的平静生活。好在战争及时停止。战争最后两年,在德国与奥匈帝国,不仅食用油严重短缺,儿童患肺结核及佝偻病的风险极高。法国得到美国大力援助,进口了大量美国罐装牛奶。不过,牛奶依然短缺,严重影响了儿童身体健康。根据国情,意大利政府实施了严格的定量配给制。因此,饮食节制的意大利人健康状况良好。在定量配给方面,英国政府对民众一向慷慨大方。

    比利时状况 比利时与欧洲大国情况有所不同。除了伊普尔和尼乌波特,整个国家都被德军占领。比利时政府被迫迁至法国的勒阿弗尔。德国政府未采取任何措施保障占领区人民的食物供应。比利时人民自发组成中央支援及供应委员会,筹款(很多国家无偿向比利时提供金钱帮助)从美国购买食品。随后,中央支援及供应委员会再将食物定量配发至比利时各地。虽然德国政府在比利时一直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除了没有能减压的娱乐活动,比利时人民的日常生活进行得还算顺利。

    强制劳务输出 最令人气愤的是,德国在占领区掠夺劳工,并将劳工送至德国兵工厂做工。强制输出的比利时劳工多达五万七千人。更有甚者,德国违反战争法律与惯例,将另一批比利时劳工五万七千人送至战区,在德军阵地后方的劳工营内做苦力。尽管如此,比利时人民从未丧失必胜的信念。1916年,在科隆火车站,一批派往德国工厂的比利时年轻劳工被赶下火车。在午夜冰冷的站台灯光照射下,劳工们排好队,唱着《马赛曲》。当时,一批英国战犯乘坐火车被押送至科隆火车站,恰好听到了比利时劳工的歌声,并目睹了这一幕。

    战斗精神 后方平民的精神自然无法与前线勇士的精神相提并论。在前方阵地,从未经历战争之人受到国家召唤走向战场,毫无例外地受到感染,彰显出人性最高尚的一面————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他们用血肉之躯,在后方平静生活的家人与战场上的敌人之间,构筑了生命的壁垒。在泥泞不堪的堑壕里,疲惫不堪的士兵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依然满腔热血。士兵们通常在地下掩体休息。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在自己的著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爱尔兰卫士》中说,然而,“比起坟墓般的堑壕,这些浸泡在水中的地下掩体更冷。即便休息时,他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无形的眼睛正监视着他们,随时会有人死去”。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冲锋时刻一到,士兵跃出堑壕,进入枪林弹雨之中。以下文字节选自欧内斯特·拉维斯所著《法国现代史》第九卷第一百九十二页,描述了士兵冲锋前的情形:“命令口口相传。来复枪已经上好膛,刺刀也安装完毕。雨水淅淅沥沥,四处一片泥泞。士兵用手绢擦拭着枪支。大家互相握着手。有些人互相拥抱着,祝福对方。一些人眼中闪烁着迫不及待的光芒。一些人则十分冷静,仔细检查着装备。还有一些人脸色苍白,流露出一丝愁容。”

    这段文字描述了堑壕的实况。穿过空中的枪林弹雨,飞行员目睹了地面上冲锋陷阵的场面。灰暗的黎明中,随着地面突然响起此起彼伏的枪声,法军阵地成千上万严阵以待的士兵,手握来复枪,从战壕一跃而出。来不及整理队形,还未听到命令,他们便义无反顾地冲向前方。每时每刻都有人悄无声息地倒下,在地面上扭动着身体。他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拯救了千千万万人。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