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 法西斯主义与国际联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nbsp;  乔治二世

    查纳克危机 在希土战争中,土耳其军队接连获胜。1922年9月14日,土耳其军队进入士麦那。士麦那燃起了熊熊大火,很快大半个城市便化为灰烬。土耳其的一支部队因打了胜仗而得意洋洋,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一路向达达尼尔海峡进发,1922年9月24日进入了中立地区查纳克。查纳克有数千名欧洲士兵。他们作为西方文明代表,捍卫着国际法。得意忘形的土耳其军队目中无人,甚至打算挑战欧洲秩序。世界再次面临战争的威胁。一旦查纳克的欧洲部队被迫撤退,西欧各国必将信誉扫地。土耳其军队如潮水般涌入查纳克时,必将与君士坦丁堡的民众遥相呼应。这样一来,土耳其军队入侵欧洲的可怕历史将重现,屠杀、战争与饥荒必定会接踵而来。

    英国的决定 然而,如果欧洲部队坚决抵抗,必然会动用枪炮,战争同样不可避免。谁又能预见到最终结果呢?欧洲各国政府面临艰难抉择。此时,世界命运掌握在两位政治家————法国总理雷蒙·普恩加莱和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手中。法国总理雷蒙·普恩加莱做出了“空前绝后之举”————将法军从查纳克撤出。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一边命令英国部队坚守待援,一边派出一支两万人的援军。此时,小亚细亚还有一位政治家穆斯塔法·凯末尔————土耳其胜利之师的统帅。穆斯塔法·凯末尔也必须做出决定:要么使土耳其的胜利之师停止前进的步伐;要么挑战西欧在达达尼尔海峡建立秩序的代表————英国。穆斯塔法·凯末尔最终选择阻止土耳其军队行动,取得了比阿菲乌姆-卡拉希萨尔战役与加里波利半岛战役更伟大的胜利。穆斯塔法·凯末尔守住了国际法尊严,令整个欧洲心服口服。最后关键时刻,果敢的英国政府为风雨飘摇的世界带来了风平浪静。

    苏丹统治的终结 1922年9月最后一周直至1922年10月上旬,近东战争一触即发。一旦政治形势恶化,军队警戒哨的枪声极有可能引发战争。远在安哥拉的大国民议会一直关注着前线军队的动态。土耳其军队接连获胜令大国民议会夜郎自大。君士坦丁堡的民众蠢蠢欲动,准备反抗来自基督世界的守城部队。苏丹穆罕默德六世乘坐英国军舰逃往马耳他。安哥拉大国民议会立穆罕默德六世的堂弟阿卜杜勒·迈吉德为哈里发,却一直将苏丹的位子空置。

    查尔斯·哈林顿将军 驻君士坦丁堡英军总司令查尔斯·哈林顿将军在承担军事职责之外,还必须施展高超的外交手段。1922年10月11日,查尔斯·哈林顿与穆斯塔法·凯末尔就《穆达尼亚停战协定》达成一致意见。根据《穆达尼亚停战协定》,一旦十五天后希腊军队从色雷斯撤退,土耳其军队将不再向前推进,而最终条款将在和平会议上确定。

    查尔斯·哈林顿

    洛桑会议 和平会议在瑞士洛桑举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始于1922年11月20日,一直持续到1923年。在此期间,会议由英国外交大臣乔治·纳撒尼尔·寇松主持。法国代表、意大利代表、希腊代表和土耳其代表出席会议。第二阶段始于1923年4月。会议由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霍勒斯·朗博尔德主持。在洛桑会议的两个阶段,土耳其主要代表是伊斯麦特·伊诺努。这场谈判拖延了很久。战争不止一次似乎一触即发。1923年5月月底,一方面,希腊军队声称要跨过马里查河,攻打色雷斯的土耳其军队;另一方面,希腊政府表示同意割让阿德里安堡(按照之前答应的条件),并答应将位于马里查河希腊一侧的卡拉加奇火车站割让给土耳其。就此,希腊与土耳其化干戈为玉帛。洛桑会议最终成功落下帷幕。

    霍勒斯·朗博尔德

    伊斯麦特·伊诺努

    《洛桑条约》 《洛桑条约》签订于1923年7月24日。《洛桑条约》确定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包括阿德里安堡和卡拉加奇,直到马里查河。小亚细亚的士麦那省依然归土耳其。协约国同意从君士坦丁堡撤军。《色佛尔条约》(保护土耳其的外国人及其特权的特殊规定)被废止。因此,除一项规定以外,土耳其彻底从各种国际制约和“奴役”中解脱出来。这项规定涉及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协约国将与土耳其一起通过海峡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

    土耳其是《洛桑条约》最大受益者。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土耳其曾被打得一败涂地。全世界的穆斯林纷纷称赞《洛桑条约》是土耳其取得的最大胜利。阿加汗三世曾在书中写道:“在土耳其历史上,《洛桑条约》可谓开历史之先河,充分体现了土耳其与西欧列强的地位是平等的。”

    协约国从君士坦丁堡撤军时间为1923年8月25日至8月30日,英军总司令查尔斯·哈林顿率领英军撤离君士坦丁堡。几乎同一时间,法军与意大利军队也撤离了君士坦丁堡。

    阿加汗三世

    美国与欧洲 然而,1919年至1923年的战后状况与人们在战争期间的期待大相径庭。在一次著名的政治演讲中,德国历史学家海因里希·冯·特赖奇克曾说:“欧洲依然是整个世界核心,全世界对此了然于心。”海因里希·冯·特赖奇克的这番话恰好与1919年至1923年的这段历史不谋而合。在战争的最后几年及召开和平会议时期,人们曾经希望美国能够与欧洲强国共同致力于国际事务,并且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确实努力而为之。然而,不幸的是,阻止美国参与欧洲事务的旧势力太过强大。美国国会因此拒绝加入国际联盟。尽管如此,美国依然积极投身于欧洲的赈灾事业,为奥地利、马其顿、俄国等遭受饥荒威胁的国家提供救援物资,充分体现了无私的人道主义精神。

    海因里希·冯·特赖奇克

    中华民国 在太平洋地区,美国不仅与欧洲携手合作,而且起到了主导作用。1911年以来,大清帝国已经濒临灭亡。很快,皇室被推翻。中国仿照西方建立了民主立宪政体,设立了总统、内阁及议会。

    新政体破坏了中国人平静的生活。曾经有几千中国人在英国和美国留学,接受了高等教育。他们完全能够运作民主立宪制。然而,对三亿五千万中国人来说,民主政府不合时宜。人们习惯已久的旧官僚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各派军阀其豢养的军队。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混乱与秩序 在中国,虽然绝大多数内陆省份充斥着暴力和压迫,但港口城镇因欧洲战舰的存在而相对安宁。中国海关控制在欧洲人手中(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司长是英国人)。在兵荒马乱之下,中国海关依然创造出几百万英镑的关税收入,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地大物博。正是依靠海关收入,北平中央政府才得以维系并偿还债务。

    法国政治派系与政党 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四年时间里,欧洲依然困难重重。正如意大利首相弗朗西斯科·尼蒂在一本书中形容的那样,欧洲依然“不太平”。鲁尔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欧洲的命运取决于法国与德国。谈及当代欧洲历史,法国政治必定是着墨最多、最引人瞩目的部分。1914年世界大战打响以来,法国政治的脉络十分清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主导法国政坛的是诸多政治派系而非组织严密的政党。不过,随着世界大战的到来,法国面临亡国的危机。各政治派系团结一致组成了类似“党派体系”的组织。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党派体系依然处于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当英国政党分裂成各个政治派系时,法国政治派系正在逐渐形成不同的政党。

    法国右翼 1914年以来,法国主要党派首先是右翼,之所以称之为“右翼”,是因为该派议员在下议院和参议院的座位居右。右翼是保王党。他们一面循规蹈矩,一面公开宣称:更倾向于由君主立宪制取代共和制。右翼首领是莱昂·都德,著名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的儿子。右翼刊物是《法兰西行动》。右翼成员主要来自朗格多克、旺代和布列塔尼。他们以“国王的卡美洛”自居。

    法国中间党派 法国前总统弗朗索瓦·菲利·福尔和前总理亚历山大·里博都属于中间派。中间党派还融合了自由主义党派,形成了一个政党,被称作“民主共和联盟”。出自该党的著名人物有法国财政部部长盖伊·德·拉斯泰里和爱德华·德·卡斯泰诺将军。

    法国左翼 左翼是党派联盟,被称作“左翼共和党”。皮埃尔·瓦尔德克-卢梭和泰奥菲勒·德尔卡斯曾经是左翼共和党。著名的左翼共和党首领是夏尔·若纳尔。目前,左翼党派成员还有莫里斯·巴雷、著名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莱、亚历山大·米勒兰以及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安德烈·塔迪厄也是左翼党派。还有一些像傅安德一样颇有前途的小政治家加入左翼党派。

    爱德华·德·卡斯泰诺将军

    泰奥菲勒·德尔卡斯

    法国民族集团 随着世界大战爆发,法国中间党派与左翼联合,共同组成民族集团。民族集团虽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政党,但至少能主宰参议院与众议院。

    法国激进社会党 除了左翼党派,法国还有激进社会党。世界大战爆发前,激进社会党的党首是约瑟夫·卡约。约瑟夫·卡约本人因战争期间的个人行为,被剥夺政治权利十年。不过,他依然是激进社会党的幕后领袖。在议会中,激进社会党的领袖是年轻有为的爱德华·赫里欧。激进社会党派虽然支持雷蒙·普恩加莱的“鲁尔政策”,但一直倾向于通过经济手段而非军事手段解决德国赔款问题。从Socialist这个单词的英文意义来看,激进社会党几乎不是社会主义者。他们主张保护私有财产与实行有限自由贸易的制度。

    莫里斯·巴雷

    亚历山大·米勒兰

    安德烈·塔迪厄

    约瑟夫·卡约

    法国社会主义党派 法国社会主义党派的真正领袖是让·饶勒斯。不幸的是,世界大战爆发初期,让·饶勒斯遇刺身亡。社会主义党派的极端分子是共产主义者。不过,议会中的共产主义者寥寥无几。社会主义党派中的温和派领袖是律师约瑟夫·保罗-邦库尔。

    让·饶勒斯遇刺

    迄今为止,在法国政治生活中,稳定的政党体系还未形成。维系党派内部团结的纽带是人,不是制度。毫无疑问,法国政坛异常活跃,绝不存在漠视政治的现象。

    华盛顿会议 与近东土耳其问题一样迫在眉睫的是远东中国问题。中国问题已经存在了一百年,亟需公平解决。中国的军阀混战不仅会导致亚洲秩序混乱,而且很有可能引发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的战争。为了阻止这场灾难,美国总统沃伦·G.哈定及国务卿查尔斯·埃文斯·休斯邀请欧洲列强与中国和日本,参加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在1921年到1922年的冬季举行。与会列强均同意维护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协调在中国的利益。1921年12月13日及1922年2月6日,列强要求根据统一标准限制各国海军舰队的吨位,如英国舰队和美国舰队的排水量上限都是五十二万五千吨。日本舰队的排水量上限是三十一万五千吨。法国舰队与意大利舰队的排水量都是十七万五千吨。最终,欧洲列强虽然未能就限制陆军军备达成一致意见,但列强就限制海军军备达成了共识。

    华盛顿会议已经证明,世界文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休戚与共。在国际联盟协助下,各国共同努力重建走向衰落的奥地利,彰显了团结的力量。

    奥地利的悲惨下场 曾经辉煌的哈布斯堡帝国,如今变成了内陆共和国。奥地利不仅领土锐减,而且战后三年经济每况愈下。生活在乡村地区的奥地利人,像施蒂利亚人与蒂罗尔人,可以依靠土地生存。不过,他们没有充足的农产品进行贸易。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拥有两百万人口,曾是许多民族向往的大都市。如今,维也纳已经成为奥地利的沉重负担。三年来,奥地利中产阶级的净收入几乎为零,完全依靠国外慈善机构的救济粮。救济粮主要来自意大利、法国、英国和美国。人类从未见证过这种景象:刚刚从一场残酷战争走出的奥地利人民,收到了曾经不共戴天的敌人及时提供的援助物资。

    请求国际联盟帮助 然而,奥地利不能一直依靠其他国家的援助,因为其他国家的处境也很窘迫。奥地利必须自力更生,否则迟早会走向崩溃。1922年8月,奥地利政府在绝望中对外求援。英国政府已经向奥地利提供了一千二百万英镑的援助,但未能缓解奥地利的窘境,无力继续帮助奥地利了。此时,英国政府不得不解决国内一百多万失业工人的问题。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对自己的超长任期即将结束并不知情,实施了最后几项举措。其中一项措施是将奥地利问题提交国际联盟。

    奥地利重建 只有秉承公正的态度,才能最终解决奥地利问题。显然,国际联盟最适合承担这项工作。世界著名金融专家组成了国际联盟代表委员会。在全面评估奥地利问题后,国际联盟代表委员会制订了计划,并得到欧洲列强全票通过。奥地利勉强接受了该计划。计划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为奥地利从国外选一名独立金融监督员;第二,大量裁减奥地利公务员;第三,向奥地利发放国际贷款,直到1925年年底奥地利财政实现收支平衡为止。

    国际贷款 奥地利政府与议会同意接受上述条件。经验丰富的荷兰鹿特丹市市长齐默尔曼被任命为金融监督员。奥地利共和国虽小,但公务员数量几乎与战前哈布斯堡帝国时期一样多。因此奥地利公务员分批裁减,一次一万人。被裁者将获得充足的补贴,能够在国内外开始新的职业生涯。贷款分别由法国、意大利、英国、荷兰、西班牙、瑞士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提供。虽然贷款来自各国公民,但各国政府将分担部分贷款利息。

    政治家与公民职责 国际联盟提出了重建奥地利的计划,由西北欧主要国家于1923年开始实施。这项计划属于国际合作。如果欧洲国家承认,作为文明世界的成员,各国同属有共同理想与道德的民族大家庭,那么,欧洲内部战争将永远成为历史。如果欧洲国家及主宰世界的强国承认同属利益共同体,备受困扰的人类将真正拥有幸福的未来。不辞劳苦的真正政治家最终将收获胜利的果实。在人类解决国家内部和平的基础之上,未来的政治家、国际律师和知识分子要解决的问题将是维护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