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愛國的歷史家談遷(代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吳晗

    公元一六四七年,是清朝順治四年。四年前的五月初一,清攝政王多爾袞入北京。同一天明宗室福王入南京,過了十二天作了皇帝,改次年年號為弘光。第二年五月清軍入南京,弘光被俘,明朝亡國。

    一六四七年八月間,浙江海寧縣的一個村落麻涇,村邊一片棗林里,住著一位老秀才談遷,此人既老且窮,半夜裏忽然被小偷光顧,破衣爛衫,什麼也沒有動,只偷走一部文稿,叫做「國榷」。

    這部書是談遷編的明朝編年史,從公元一三二八年到公元一六四五年,每年按月按日編的大事紀。內容主要根據明朝的實錄和一百多家明朝史家的著作,經過細心的編排考訂,寫了改,改了再寫,一連改了六次才編成的一部大書。

    他是一個窮秀才,買不起書,當時也沒有圖書館可以借書。明朝實錄是紀載每一皇帝在位時的編年史,沒有刻本,只有少數的大官僚家裏才有傳抄本。他為了研究明朝歷史,托人情、拉關係、左求右求,好容易才求通了鄰縣的幾家大郡紳,經常跑一百多里路,帶著鋪蓋伙食去抄書,抄了多少年,費了多少精力,終於把這部五百多萬字的大書編成了,十分得意。縱然刻不起板,不能傳布開去,但是,只要有了稿子,將來總會有機會出版的。

    他為什麼要編這部書?公元一六二一年,他二十九歲,那一年,母親死了,在家守孝。他原來對歷史有興趣,讀了不少書,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知識,恰好得到一部陳建著的「皇明通紀」,便仔細閱讀,不料越讀越生氣,書裏記載的史事有很多錯誤,見解也很膚淺,心想這樣的書不是害人嗎,不但糟塌人的時間,還給人以錯誤的史實和看法。便下決心自己編寫。編書的主要根據是明朝實錄,經過仔細研究,有幾朝實錄也很不可靠,例如明太祖實錄是經過三次改寫的,改一次便隱沒了不少歷史真相。明孝宗的實錄是正德時的奸臣焦芳編的,凡是他所不滿意的好人都亂罵一通,把白的說成黑的,很不可靠。為了求得歷史事實的比較真實可靠,他便發憤通讀所能借到抄到的一百幾十家明朝歷史家的著作,互相對證比較,一條條的札記,按年月分別放在有很多抽屜的櫃子裏,再按年月按事綜合研究,擇善而從,編成這部書。總之,他原來編「國榷」的目的是從歷史的真實性出發的,要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編成一部可信的國史。

    不料一六四四年清人入關,一六四五年弘光被俘,這一年他已經五十三歲了。亡國之慟,十分悲憤,在所著「棗林雜俎」裏寫上一段題記說:『我的祖先,因南宋亡,避難搬到海寧的棗林。如今不到四百年,又是南宋亡國時的局面了。我年紀大了,說不上那個早上晚上死去,能逃到哪裏去呢?桃花源在哪裏呢?只好在棗林算了!』崇禎、弘光這兩朝是沒有實錄的,他便根據當時的「邸報」(政府公報)繼續編寫,認為國雖亡了,但史不可亡,保存故國的真實歷史,是亡國遺民應盡的責任。從此,他的著作,署名為江左遺民,原來他名以訓,字觀若,也改名為遷,字孺木,紀念亡國的哀痛。

    書寫成了,慢慢傳開了。他家雖窮,但這部書確是件大財富。當時有的人有錢有地位,獨缺少社會名望,很想有部書出版,流傳後代。但寫書要有學問,要花苦工夫。知道談遷生性梗介,拿錢是買不動的,便只好偷了。結果,這部花了二十七年時間、改了六次才編成的書被偷走了,談遷一生的精力白費了。

    談遷遭受了這樣嚴重的打擊,傷心得很,在大哭一場之後,下定決心:我的手不是還在嗎?再從頭幹起!

    為了保存祖國的真實歷史,也為了通過歷史給後代人以深刻的教育,於是,這位五十多歲的老人,滿頭白髮,背著雨傘、包袱、乾糧、紙筆,跑到嘉善、歸安、吳興、錢塘,向鄉紳大族說好話求情,借書抄書,讀遍了有關的參考書,抄得了所需要的材料,不顧嚴寒,不顧酷暑,以熾盛的精力,像三十年前一樣又投身到學術的戰鬥中。

    這樣,經過了四年,他已經六十歲了,又第二次完成了「國榷」的初稿。

    但是,還有困難。南方雖然有許多大鄉紳,有些史書可以借讀借抄,畢竟他們注意的是舉業,更多收藏的是八股帖括之類。有好多性質較為專門的書對他們沒有用,因之也就看不到。更重要的是萬曆到崇禎這幾十年的史事,由於黨爭翻覆,各人的立場不同,紀載也就是非不一,同一事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